隐藏的古城——麻坡

麻坡,是位于柔佛州西北部的一座小城,许多外地人对它的刻板印象就是弹丸之地、在马六甲边 上的城市、乌达(Otak-otak)、麻坡关圣宫等。但是,又有谁知道,麻坡也曾经是历史古都,是 历史上真真实实记载着的古城。
马六甲王朝开国君主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从淡马锡(今新加坡)逃亡到马来半岛 时,曾经在麻坡一处建造一座小城,并作为该处的统治者,可是因为当时麻坡的四脚蛇太多,杀 也杀不完,整座城市都因为过多的四脚蛇尸体而发出恶臭。拜里米苏拉发现这座城市并不适宜作 为都城,所以放弃继续北上,最后就在马六甲成立了盛极一时的马六甲王朝,而这座败坏的城市 就被称为臭四脚蛇之城(Kota Biawak Busuk)或败坏之城(Kota Buruk)。
在英殖民时期,麻坡着重发展种植业,尤其以甘密这种植物为主,甘密在当时是制造染料 的主要原材料,这也使得英殖民政府着重发展麻坡,建造了铁路、火车站、办事处、警局还有店 屋。直至现在,麻坡还有一个地方以甘密来命名,被称为武吉甘密(Bukit Gambir),足见当时麻 坡甘密种植业的兴盛。
現在,许多英殖民时期建造的建筑物得以保存下来,只是在岁月无情的摧残下,这些二战 前就已经存在的建筑物都显得残旧不堪,壮士暮年,让人不胜唏嘘。
苏丹伊斯迈大桥(Jambatan Sultan Ismail),俗称麻坡桥,是连接麻坡和礼让县的一座大 桥。当时麻坡和礼让县尚未分家,礼让县依旧是麻坡的一部分,可是宽大的麻坡河却有如 一道天堑,将两地分割开来,两岸的民众为了到达对岸,必须搭乘小船横跨麻坡河。直至 1962年,时任苏丹伊斯迈殿下颁布御令,兴建麻坡桥;1967年,麻坡桥落成并命名为苏 丹伊斯迈大桥,是经南北大道南下的外地游客可看见的第一座具代表性的建筑。
2012年,麻坡被现任苏丹伊布拉欣殿下册封为皇城,所以麻坡林立着一些新立的地标以彰显皇城的身份,这座地标上安装了带有麻坡(Muar)及皇城(Bandar Diraja)的字样。

臭四脚蛇之城(Kota Biawak Busuk)是麻坡历史的起源,当然,现已不复存在,四周的荒凉让人难以想象这里在15世纪曾经拥有过一座城市,我们只能从它的原址找到由马来西亚旅游局所立的石碑,缅怀着那座已经消失的城市。

位于臭四脚蛇之城一旁的荒地,有一座坟墓,据当地居民透露,在该处曾经有过99座坟墓,据推测应该是马六甲王朝时期的皇亲国戚的陵墓,可惜因为麻河泛滥,其中98座已经沉入河底,仅剩那么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陵墓。
苏丹阿拉勿丁利亚耶沙皇陵(Makam 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位于麻属巴莪,是马六甲王朝第七任苏丹阿拉勿丁利亚耶沙的陵墓。苏丹阿拉勿丁利亚耶沙皇陵(Makam Sultan Alauddin Riayat Shah)位于麻属巴莪,是马六甲王朝第七任苏丹阿拉勿丁利亚耶沙的陵墓。
马来西亚旅游局在苏丹的陵墓旁建了一座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苏丹阿拉勿丁利亚耶沙的丰功伟绩。
位于大马路的麻坡火车站建于1909年,当初是为了要运送甘密而建造,现在已被弃用,现在的火车站被改建为麻坡关税局,而仅剩的火车头则被放置在麻坡黄金丹绒公园供人观赏。
曾经为麻坡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火车头现已被改建,存放于黄金丹绒的一处,供人欣赏。
麻坡苏丹阿布峇卡大楼(Bangunan Sultan Abu Bakar Muar)是麻坡第二座县民政办事处,这座建于1921年的建筑是当时柔佛州苏丹阿布峇卡殿下听取了英殖民政府的顾问的建议,把木制的第一座民政办事处拆除,改建这座具有英式风格和马来风格的建筑,是彰显当时麻坡作为柔佛北部最重要的行政和贸易城市的象征而建的建筑物。

中华基督教堂是麻坡第一座以中文传道的基督教会,建立于1917年的中华基督教堂显示了当时英殖民政府除了占领马来亚,控制马来亚的香料市场之外,他们也在向从中国南来的华工们传播基督教,让基督教得以在这些离乡背井来谋生的华工们传播开来。
苏丹伊布拉欣清真寺(Masjid Jamek Sultan Ibrahim)是麻坡的第二座主要清真寺,第一座清真寺建于1887年,而在上世纪20年代,政府决定再建造另一座主要清真寺来顶替旧的清真寺。1927年,苏丹伊布拉欣清真寺竣工并在1930年,由苏丹伊斯迈主持开幕仪式。
麻坡永春会馆成立于1894年,在上世纪30年代,蒙苏丹赠予位于马哈拉尼路(Jalan Maharani, 俗称大马路)的一块地皮,于是永春会馆得以正式成立新会馆,以替代久年失修的旧会馆,新永春会馆于1932年竣工,是麻坡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福建永春人联谊以及私塾教育最重要的场所。
潮州会馆则是另一座位于大马路的会馆,于1937年竣工的潮州会馆是麻坡潮州人历史的见证,也是潮州华工南下麻坡开垦时的精神寄托。










Comments

Popular Posts